汽车界“两会”议案提案聚焦《振兴规划》落实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15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汽车业的代表和委员们又到“两会”时,怀揣着一份份火热的议案、提案,齐聚北京,共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大计。
上海证券报从获得的一份“两会”代表、委员名单中了解到,汽车界本次与会的代表、委员有25人左右。国内主要汽车企业的老总都是“两会”代表,其中有一汽总经理徐建一、东风董事长徐平、上汽集团总裁陈虹、南方汽车总经理尹家绪、广州汽车集团总经理曾庆洪、长丰汽车总裁李建新、江淮总经理左延安、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还有宇通汽车老总汤玉祥等。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是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中最先获得政策扶持的汽车业,在此次“两会”上的“表现”备受关注。
汽车业人士在“两会”期间,将就国内外市场、产业发展政策以及新能源等话题展开深入广泛的探讨。其中,最大的热点话题仍是围绕《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具体实施问题;第二个则是传统的“两会”热点,即关于新能源车的问题;第三大热点,即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采取减税、财政拨款等手段拉动经济。此外,如何进一步深化公车改革,压缩公车使用开支,建设节约型机关等也是不容回避的热点。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所有的声音、所有的思考的背后,大家的目标是空前一致的,即曾创造了6年高速增长神话的中国汽车市场,能否在全球性衰退中率先恢复?
王凤英:政府采购优先选择自主品牌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一马当先,在“两会”开始的第一天就“直抒胸臆”。
她表示,当前,很多自主品牌车型在质量和性能上已实现了长足进步,但在政府采购名录中少有自主汽车品牌,更不用说采购自主品牌车型,这不但不利于自主品牌的健康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振兴也无从谈起。
因此,她建议相关部门应调整一系列过时的车型配备标准,取消多层招标壁垒限制,优先考虑自主品牌尤其是高品质小排量的自主品牌汽车,以切实行动支持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振兴。
政府采购应优先考虑自主品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尤应如此。金融危机使中国汽车市场进一步成为世界汽车企业争夺的领地,竞争进一步的加剧使得本土汽车企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采购应在这个关键时刻,进一步把对自主汽车产业的支持落到实处,更多地采购高品质、节能环保的自主品牌车型。
背景
按照日本、韩国汽车业发展的经验,政府通常会采取相当的措施,大批量采购自主品牌汽车。吉利汽车副总裁王自亮告诉记者,尽管此前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将自主品牌列入政府公务车的采购目录,以支持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自主品牌汽车的采购量较小。
从一些公开的数字看,这几年政府对公车的采购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政府采购公车的总额达500亿元,占当年政府采购总额的四分之一。到2008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800亿元,成为政府采购增长最快一个种类。如此庞大的采购规模,它对汽车市场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如果政府采购适当想自主品牌倾斜,那么,企业从中得到的收益是政府直接对自主品牌企业进行资金补贴与政策优惠所无法比拟的。政府的购买是用实际行动对自主创新成果的极大肯定,同时它的示范效应也能带来强大的市场需求,形成全社会都以购买自主品牌为荣的风气。
观点
资深汽车从业人士、北京迪思传播策略总监王兵不太赞同“优先考虑自主品牌”的做法。他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购买行为必须遵守的原则是,物美价廉,同时遵循《采购法》的规定,而不是什么品牌不品牌的问题。如果自主品牌在招标采购中有优势,那就采购;没有优势,就不买。虽然美国政府最近也提出要求购买美国自己生产的车,但也落下美国开始实行贸易保护的口实。现在中国如果也出台类似的规定,那不是也给了美国人口实吗?
王兵觉得,国家应该更多地在技术上给自主品牌以扶持,比如推动国家、高校技术研发与自主品牌企业的结合,并给予资金或者其他方面的援助,甚至可以采取入股的方式。
王凤英:延长消费政策时间普及高品质小排量
小排量车的春天“姗姗来迟”。
尽管国家政策已多次明文规定鼓励小排量汽车的发展,但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走向仍呈现出一种不理性状态,每年消费者平均购买的汽车排量仍在不断增长,这使得国家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面临重大挑战。要改变这一状况,真正实现小排量汽车的大发展,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为国人制造高品质的精品小排量汽车,这需要政策持续、细致的关怀,并建立一个相对持久有效的产业政策鼓励体系,并将这种支持和鼓励落到实处。
王凤英对记者表示,发展小型及小排量汽车已成为世界汽车业发展趋势。在日本,0.66升以下小排量车的市场份额占总销量的60%以上。在欧洲,排量在1.0升以下的小排量车年销量达到450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35%;若将紧凑型两厢车算在内,其小型车销量占总销量的60%以上。
背景
事实上,关于小排量车,各界已经达成共识:高品质的小排量汽车的发展,符合我国环保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发展节能环保型的高品质小排量汽车需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鼓励机制,并将之落到实处,这不仅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国策,也将影响整个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观点
“一方面,国家没有给环保、节能小排量汽车一个明确的标准,继而在税费上给予大幅度优惠,刺激小排量汽车消费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小排量汽车利润低,需求少,企业缺乏投入和研发的动力,使得市场上小排量车型少、技术含量低。”独立汽车分析师钟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小排量汽车的发展现状。
事实上,奇瑞小型车的销量下滑最能说明问题。今年1月,奇瑞各类小型车销量同比下降的占50%,小型车销售冠军QQ的销量同比下降了9.94%,销量下滑最大的是奇瑞A1,今年1月销售829辆,比去年同期的3213辆下降了71.20%。
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有望使小型车的销量变得有起色。在该规定中,指出产品结构调整将以节能减排为主导,低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将成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其中,1.5升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市场份额要达到40%,1.0升以下的小排量车达到15%。
小排量车将有望迎来真正的“破冰一刻”。
曾庆洪:用住房公积金来买第一辆车!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曾庆洪提议:“能否动用4000亿元的住房公积金来买车,住房公积金也可以成为住房汽车公积金。”这成为本次“两会”上最受关注的议案之一。他还大胆地建议:“不少国家都有购车买房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我们是否也可以借用?”
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
对此,曾庆洪的解释是,一些选择先不买房的人可以动用公积金来买车;买了房后,在购买第一辆车时也可以动用公积金,这样对于市场将有很大的撬动作用。
如此出人意料的方案拥护者甚众。一位姓陈的消费者对本报记者表示,都是自己的钱,为什么不能用?既然是自己的钱,就应该有更多的支配权力,公积金可以用于购房、购车等大宗消费。
甚至有些地区有望率先将这一设想付诸实施。近日安徽省政府发布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征求意见,其中一项建议住房公积金可用于已有住房群体购买省产汽车。此举得到当地汽车经销商的大力欢迎。
在搜狐汽车网的调查中,很多网友表示赞同“公积金买车”,因为买房可能要积累个八年十年,而买车可能只要积累个两三年就可以了,能大大地促进消费。另外有网友表示,如果不买房,住房公积金要到退休时才可取出,为什么不能现在就用来买汽车呢?
背景
去年12月底,乘联会将《把汽车业培植为经济复苏的先导行业的建议》递交给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五部委。这份建议提出,希望国家放宽汽车贷款条件,实施与房地产消费信贷利率相似的政策,逐步推动住房公积金向住房与汽车消费公积金的转型。
该协会秘书长饶达对记者表示,各国经济在处于萎缩或低谷时,国家会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减免企业和个人的税费,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和扩大民生支出等。
而曾庆洪这样解释他提出该建议的初衷,“有效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至关重要而又颇为复杂的问题,而当前世界所遭遇的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也波及我国,我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拉动内需,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已经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他认为此举将有助于我国汽车工业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阻止汽车业的下滑,提振汽车消费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观点
北京住房公积金中心新闻发言人李持缨对记者表示,住房公积金是解决居民住房的一项福利政策,而汽车消费贷款则跟公积金建立的初衷完全是两回事。公积金中心和银行不一样,所以用公积金贷款买车不可能。
住房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住房公积金是一项面对广大群众、具有保障作用的基础性措施。目前中国是以中低收入的群众为主,绝大部分是有购房困难的,很多人无法一次性支付,这就是公积金存在的意义。它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基本住房问题,而现在有能力购车代步的消费者毕竟是少数群体。
另外,有汽车业内专家认为,汽车业要发展,必涉及城市道路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这是我们不得不权衡利弊的,所以我们的汽车消费要从长计议,急功近利是要不得的。
屠杰: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司引入大飞机模式
引入大飞机模式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屠杰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一份提案获得了广泛关注。
他建议,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比照研制大飞机的成功模式,实施解决我国能源危机的重大战略,尽快组建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以集中财力智力攻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全拥有新能源汽车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大市场抢占先机。
屠杰介绍说,传统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许多问题。目前全球汽车总保有量达8亿辆,到21世纪中叶将达30亿辆,其中发展中国家汽车保有量将增长15倍以上。
屠杰理想中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将集中各方优势,“可以市场化操作为原则,一汽、上汽、长安等大集团以一定的股权比例加入,让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参与,整合研发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力量和优质资产,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参与国际竞争。这样,也可避免国内各大企业之间的内耗。”
背景
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进口石油2.18亿吨,预计到2020年前后将超过日本,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汽车消耗石油将达到1.38亿吨和2.56亿吨,分别约占全国石油总消耗量的43%和67%。可见,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环保,也是解决我国能源危机的重大战略。
屠杰介绍了组建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可行性。“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的现有基础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过去10年,国家”863“及其他科技计划,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国内不少汽车公司已先后推出了小批量的新能源汽车。如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比亚迪公司,历时5年研发成功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电动车,国际上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通用和丰田。”
观点
已公布的汽车振兴规划明确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若能组建新能源大汽车公司,先期启动资金应该不成问题。
而且,若能组建新能源大汽车公司,一直困扰新能源汽车界的标准之争,也就可能迎刃而解了。
当然,成立新能源大汽车公司的难点在于组织架构,如何兼顾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平衡。还有一大难点是,现在一汽、上汽、长安、福田等汽车公司在新能源车投入上都已成立了各自的新能源公司,设想一下,要谈拢这样一个利益共享的协议,几乎是难上加难的。唯一的解决途径只有国家意志和政策倾向。
李书福:尽快出台甲醇车国家标准
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等多种新能源汽车百花齐放的年代,吉利汽车董事长、汽车狂人李书福独独关注甲醇能源在未来的发展,引起了相当大的好奇。
李书福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应尽快完成甲醇汽车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或者借鉴新能源车辆准入管理办法制订甲醇车的准入管理办法,通过划区域试点运行等措施,推动这一节能环保产品尽快得以应用,这对实现我国汽车能源多样化,改善中国汽车技术落后形象,提高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实现用科技建设节能社会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背景
李书福对记者表示,从全世界范围来讲,中国的煤储量是最大的。如果能把这种煤变成一种甲醇,变成一种燃料,而且是低污染的能源,对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和提高国家的能源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国家的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希望国家能在这方面出台更好的标准,可以推进甲醇汽车的发展。
观点
李书福大力看好甲醇,要从甲醇具有的三大独特优势谈起。
首先是动力性。甲醇辛烷值高,抗暴性好;自身含氧,燃烧热效率高,通过增加压缩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较同型号汽油发动机高10%。
其次是排放。甲醇汽车排放清洁,优于汽油汽车,能达到欧Ⅴ排放标准要求。而甲醇本身也是世界公认的清洁燃料。
最后是经济性。甲醇便宜,较其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而言,甲醇汽车研发投入相对低。甲醇发动机的能耗低。
综合以上三方面因素,甲醇汽车具有显著的经济性优势。
发布于:2024-12-11,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