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星的奔驰陷阱

博主:adminadmin 2024-12-09 44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15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除留有一名财务人员监督债务外,其余的人近日已全部从亚星-奔驰撤出。戴-克毫无留恋地走了,走得很快,很坚决。戴-克走了,远去的身影留下的是痛苦的回忆。10年合资,磕磕绊绊,理想的美酒变成了苦酒,这是为什么?戴-克恐怕至今没弄明白。

  有人说,是选择产品的错误。又有人说,亚星-奔驰最初不该在奔驰产品的一棵树上吊死。还有人说,是同床异梦所致。话说得应该没错,但如果说这就是失败的原因,似乎显得有些过于简单。

亚星的奔驰陷阱

  不止是亚星-奔驰,戴-克这家贵族气质浓重的汽车巨头,在中国与人合作总是有点水土不服。种种迹象显示出的本质是,文化融合上的不协调。

  1996年,德国著名的豪华车制造商戴姆勒-奔驰(现在的戴姆勒—克莱斯勒)与当时中国最大的客车企业亚星客车集团组建了亚星-奔驰公司。当时,两家公司的重组被称为“天堂里的婚礼”,但亚星-奔驰并没有风光无限。

  当年重组时,双方的愿景是“统治”整个中国的客车工业。但重组10年来,不仅没给亚星-奔驰带来辉煌,反而把全国客车业连续7年的“铁帽子王”拉进了泥潭。这一拉就是10年,再也没翻身。

  根据双方当时的判断,太豪华的客车并不适合中国的市场。事实上,这一结论在今天看也并没错,关键是引进的产品本身。

  引进的4款客车是巴西底盘、澳大利亚的车身技术。由于澳大利亚的技术源自几十人的改装企业,零敲碎打,靠手工制作的工艺技术流程,根本不适应亚星-奔驰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而按照合同,德方应提供完整、可靠、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可急于抢市场,在很多工作还没到位的情况下,产品匆忙上市,导致客车出现质量问题。

  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在于,奔驰用货车的底盘卖出豪华客车的价。据一位知情者透露,从巴西购进的底盘,价格明显高于其在当地的售价。以9米客车为例,货车底盘改装的客车,售价竟然要90多万元。而发动机的动力不足,更使产品的性能显现弱势。价格与性价比的不符,使用户在享受沃尔沃、凯斯鲍尔客车的优越性能后,自然对亚星-奔驰生产的奔驰客车不买账。德国人的保守和固执,使奔驰既不愿引进新的产品,又不愿将技术嫁接在国产产品上。10年时间,合资公司只销了600辆左右的奔驰客车。高高在上对用户的轻视,最终使其铩羽而归。

  如果说贵族的气质使戴-克过于相信自己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魅力,那么,德国文化的强势,又使其全然不顾中国的文化、中方的利益,而将奔驰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在总投资9550万美元中,奔驰除以产品和技术入股外,品牌作价500万美元,还投入2000多万美元的现金。资本、技术、品牌等商业最主要要素的投入,使奔驰在合资公司中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文化的强势也由此而生。

  众所周知,中国的客车业非常讲究市场反应,在产品上的适应性改进是很快的。最主要的是客车市场竞争激烈,已使用户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但在产品上,外方关心更多的是它的产品市场,以及它的销量。对中方产品的改进采取消极态度。

  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亚星-奔驰和亚星股份在扬州市政府出面干预下,不仅签署了引起媒体质疑的“9·2产品划分协议”,而且合资公司的管理权也就此掌控在外方手中。政府的本意是把该给的都给了,下一步发展就看奔驰了。

  然而,奔驰并没有将合资公司的发展放在首位,反而制约了公司的发展。为了更好销售奔驰客车,对中方不信任的外方特设了两个销售公司。中方负责销售亚星牌客车,外方聘请的人员销售奔驰客车。亚星-奔驰的一位销售人员非常不满地说:“两套班子卖车,成本要增加一倍。”

  更令人不满的是,外方总经理管理大权独揽,可员工又经常找不到总经理。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新产品进入市场要总经理亲自签字,可总经理实在难找,在公司很少能看见他。”

  这样的合资、这样的文化相撞,如果能搞好企业倒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

The End

发布于:2024-12-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爱空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